微博@戯作三昧

昨晚到剧院看一出讲爱伦坡的生平的音乐剧,戏还没开场,低头玩手机,一抬头突然发现扮相真的很像坡的演员闭着眼躺在舞台上的床上,像睡着了一样,台上烟雾缭绕,观众都还在愉快地聊天,这感觉太奇异了。可惜烟雾散了后演员从床上下来,看到正脸以后觉得就不是很像了……不过看完全剧我发现了一件(我早就怀疑是这样了的)事:我不怎么爱去看音乐剧并不是因为我不能欣赏音乐剧的唱腔/表演/舞台设计,而是因为我受不了宽街那套sound enhancement设备(。

当然宽街用sound enhancement是可以理解的,那些大制作的场子都比较大,不然容纳不了足够数量的观众,回不了本。我昨晚看的那出剧只有七个演员,算是很简陋的小制作了,才能在很小的场子办。既然场地很小,也就没必要用任何设备了,直接开口唱就行。自然传播的声音和机器扭曲放大以后的声音真的是完全不同的质感,习惯了前者的人绝对会觉得后者是糟蹋演员的才华的。可能适应了后者也就不会太在意了,听后者也不是get不到精彩之处,但是如果你认为你听到的已经足够好了,要是扯掉电线我敢说你肯定会发现他们唱的比你想的至少强了一倍……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小制作音乐剧也有个解决不了的问题:因为请不起乐队,所有伴奏都是放的录音,听得人头疼。09年有个大提琴手去看了一场绿野仙踪,发现现场没有乐队,全靠放录音,气得把制作公司告上法庭,说连个乐队都没有,这是卡拉OK吗?法官让制作公司全额退回票款,可以说是正义的裁决了!对小制作不能苛求,大制作就不一样了,用现场乐队是基本的要求吧。不过当时英国媒体报道这个案子的时候说很多大制作的伴奏也只有一小部分是靠现场乐队,大部分靠伴奏,算是介于现场和卡拉OK之间。如果所有观众都为了现场成分不足去打官司的话,西区怕不是要塌了。当然用了一点总还是比完全没用要强的,毕竟现场和录音效果差太远了。

所以说我这种去听现场就只想听完全自然真实的声音的吹毛求疵星人还是老老实实地去歌剧院吧(这种破毛病本来也是被歌剧院惯出来的……现在也有一小撮歌剧院用sound enhancement了,但是有些名气的大歌剧院基本上还是不敢用的。我平时常去的Lyric Opera的前任总经理说过在他有生之年绝对不会用sound enhancement,他卸任了以后貌似政策松动了一些,去年那场卡门虽然唱的部分没有用,对话是用了sound enhancement的,好些乐迷表示强烈不满以后貌似没再用过。早几年大都会歌剧院为了方便电影院同步转播悄悄地用了一点,程度应该是非常轻,观众根本没发现。结果纽约时报的乐评人翻排练照片的时候发现有一张上能看出来女主角背上有电线,马上打电话过去要求解释,还发了一篇标题听着像是出了什么十恶不赦的大事的新闻,叫Wearing a Wire at the Opera, Secretly, of Course。由于古典乐迷在这个问题上极度神经过敏,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应该还是可以放心看歌剧的吧(

评论

热度(11)

© 戯作三昧|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