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戯作三昧

2017读书总结

这一年读的比早两年少,从读书里获得的乐趣也比早两年少,有点想干脆就犯懒不写算了。不过一个不太用lofter但是会不时过来看看的朋友说盼着我写,所以还是决定努力一下……写个五本就好了(


2017年的心头好top 5(排名不分先后)

松浦友久,《唐诗语汇意象论》

今年我要把最喜欢的放在开头!标题很学术,内容也很学术,但是我以名誉(?)担保这本真的不难读。对于难读的学术书(比如我16年那本最爱,Cassirer的Language and Myth)虽然不是不能欣赏,但读起来心情总是有点像在听布鲁克纳的交响,“非常精彩,可是它怎么还没完?求求它赶快完了行吗?”而《唐诗语汇意象论》正好相反,是那种会让我边看边想“天啊真是不舍得把它看完”的书。

松浦友久在这本书前半截的分析方法是从唐诗中几个常见的意象入手,通过考察这个意象的用例,探讨它最初是如何成为诗歌的素材的,它是如何在历朝诗歌中越来越多地出现并逐渐被附上某种感情色彩以至于被固定地用来表达某种情绪的,然后再与日本和歌中的常见意象相比较,探讨为什么一个意象会被认为是适合表达汉语中的感性的,但却不适合日语式的感性,而另一个意象则受到和歌歌人的欢迎。后半截主要是对一些名句的分析,也很值得一读。

以前看过一篇日本人写的新闻,主题是什么忘了,但记得很清楚的是开头讲了林丹出轨被国人大骂渣男的事。作者先跑了个题,津津有味地介绍了一番,出轨的字面意思是列车脱离自身的轨道,渣男就是渣滓般的男人,汉语真是一门充满了形象的比喻的语言啊。当时就觉得很奇妙,这些词在汉语中都是常见的,如果他不说我不会去细想,但这么一说确实发现汉语和其他语言的不同,这种新鲜的视角就是读海外汉学的一大乐趣。《唐诗语汇意象论》里就有很多站在外国人角度上对汉语和中国诗歌的分析,看得非常过瘾。非常希望能有更多人去读日本的汉学家们的书了,我看了好几本都很开心,搞理论的水平比国内强,文献典籍方面的功底又比欧美汉学家深厚,相信大家都会爱上他们的。


Joseph R. Strayer,On the Medieval Origins of the Modern State

这本薄薄的110页(字很大,行间距比较宽的110页!)小册子已经是中世纪史领域公认的经典了,可能不需要太多的介绍。但我还是想赞美一下Strayer,他写得太清楚了!学术书难读一般有两种可能的原因,一是内容本身比较深奥(Language and Myth就属于这个性质,要讲得简单明了根本是不可能的事),二是写得太绕,理论术语用得太多,行文太拧巴,存心不让一般人看懂。内容本身颇有精妙之处的话文章写得绕一点我也可以忍(整一堆理论术语,搞的一副高大上的样子,仔细一看思想内核很苍白的那种就算了,没有学术的命,还得了学术的病),但还是尽量清楚一些比较好,像Strayer这样就非常值得赞扬。

内容的话就是分别以英国和法国作为两种不同方向的代表谈欧洲现代国家制度的起源。其实里头涉及的大多数知识点我之前都在课上学过,在其他书里读过,和教授们谈论过。但虽然它们一直在我脑子里堆积着,我却从来没有用这样的方式整合它们,没有想到能够从其中引出这样的论断(于是又一次产生了“人和人的智商差距怎么就那么大呢”的心情……Strayer立论的方式非常举重若轻,看上去每一步都很理所当然,谈不上是什么很出人意料的奇思异想,一个完全外行的读者可能都感受不到这有多么了不起。但我引用一下Amazon的一条书评吧:The true mark of a genius is in developing an idea that, when put forth seems obvious, yet is an original idea. This book is Strayer's work of genius.


安部公房,《砂女》

“想读”很多年,不知道为什么拖到现在才“读过”的一本书。这种情况通常多少都会失望,但《砂女》完全没有辜负我的期待(看完更觉得喜欢安部公房的小偶像真可爱了!阅读之前请务必在见到任何情节简介的时候赶紧闭上眼睛,因为情节两百字就能概括,一小段就够剧透干净了。为了避免剧透我就不讲了,只能说这是个乍看很卡夫卡的故事,实际读了以后发现文风比起卡夫卡还是比较黏糊,就没那么像了。不过就水平来说,跟卡夫卡最好的一些故事比也不逊色了。从安部本人的解读谈这本书不难,从存在主义的角度来谈也不难,但到头来那都是不够的……这个故事超越了它的作者,超越了我们的时代的思潮,it demands yet defies interpretation。


Flannery O'Connor,Wise Blood

有一段时间我首页人人都在推《好人难寻》,我不太吃Southern Gothic,吹的人多了还是忍不住去看了奥康纳的书。看了以后我觉得我没怎么懂,我有点怀疑推这本书的那些人其实大多也没怎么懂,但非常显而易见的是奥康纳是个极其稀罕的奇才,她的书有某种haunting的力量和令人嫉妒的独创性,只有真正顶尖的天主教作家才能以如此令人不安的方式写恩典。

奥康纳说过“I am very happy right now writing a story in which I plan for the heroine, aged 63, to be gored by a bull”,听上去就很sadistic。她的故事里充斥着暴力和死亡,Wise Blood也不例外(男主自残预警)。但她那些怪诞的暴力和奇异的死亡都具有特殊的意义,用她本人的话说,“I have found that violence is strangely capable of returning my characters to reality and preparing them to accept their moment of grace. Their heads are so hard that almost nothing else will do the work. This idea, that reality is something to which we must be returned at considerable cost, is one which is seldom understood by the casual reader”。这就是那种特殊意义。当然我确信绝大多数国内读者,casual or not,都不会认可她对现实的看法。但即使这样,或者说正因为这样,体会一下回到现实(不论如何定义)的必要性大约还是很有好处的。


Mircea Eliade,The Myth of the Eternal Return: Cosmos and History

首先,Eliade的Eternal Return和尼采讲的那个不是一回事,不要误会了。很简略地讲的话,Eliade这本书是从各种文化中的宗教信仰中总结出eternal return这个常见模式,再由此分析人类自古以来的历史观和时空观。这样说好像又太简单了一点,很难表达这本书的启发性……怎么形容呢,我不具体讲一本书的论证过程主要是因为有趣的那些往往太复杂了,我记不住也讲不清,没意思的那些我倒是没忘,只是懒得讲。而这本书绝对算是非常有趣的那种,但它的论证过程我居然记得还挺清楚的。这种感觉很奇妙,就好像睁大眼睛看一个故事从看似平和的开头渐渐积聚能量,不可逆转地加速驶向悲剧性的结局。不可能错过哪一步,也不可能忘掉的。


这一年差不多就这样了,最后给朋友的总结打个广告,人家写得比我用心多了(。虽然口味明显不是一个路子的,但要是《三故事》是17年读的,我肯定也会选它进top 5。如果我今年是选十本的话,也会选安德森的《俄亥俄,温斯堡》。所以品味上也不是完全没有重合点吧(?

特别喜欢什么书大约和为什么读有关系,写读书总结总觉得是在总结自己。看了朋友的总结,又自己写了一篇以后深切地感受到了阅读追求上的不同,她是为了什么而读不好说,但我恐怕是在为了寻求刺激而读书了。在过去的几年里,新鲜的知识,美妙的文字,或是精深的思想,获取哪一样都会很满足。但这一年里似乎求知欲和审美欲都淡了,每天就很咸鱼,只有捕捉到思想的火花才会短暂地兴奋起来,选书的品味也就完全往这个方向倾斜了。

如果从另外两个角度来扩充一下书单的话,审美方向会选安吉拉·卡特的《霍夫曼博士的魔鬼欲望机器》吧。我怀疑可能只有我一个人不喜欢卡特的短篇,但很喜欢她的长篇。这本还有一个额外加分点是从标题到内容都致敬了E.T.A.霍夫曼……我是说,去看一下霍夫曼的《金罐》,再来看卡特这本书,你就懂了。虽然我去年也推过霍夫曼了,但多半没人看。看到受霍夫曼影响的后世作家一个比一个受欢迎(我不信布尔加科夫没看过霍夫曼的话能写出《大师和玛格丽特》!),他本人却读者寥寥,我真伤心(。

还有普里莫·莱维的《若非此时,何时?》也不错。大多数人对莱维的印象估计都跟我之前想的差不多,觉得他主要是写集中营生活的。这么想也没错,写集中营那些书确实是他的代表作,但看了他唯一的这一本虚构作品以后,我发现他编故事的能力比我想的强多了。

求知方向的话首先阿莱特·茹阿纳的《圣巴托罗缪大屠杀:一桩国家罪行的谜团》非常好看。我觉得应该给这种书建一个专门的类别,叫破案型历史书,从时间地点动机手段分析一桩神秘罪行的真相。然后还有Shira Tarrant的The Pornography Industry: What Everyone Needs to Know。这本书是用Q&A格式写的,对什么问题(比如说What Happens on a Porn Shoot,How Much Are Porn Performers Paid和Why Do People Become Porn Performers)感兴趣可以直接对着目录去翻答案。这本书贡献了这一年中我印象最深的金句:看社情片学性知识就好比看纳斯卡赛车学开车。

评论(6)

热度(105)

  1. 共2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戯作三昧|Powered by LOFTER